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专题 乡村振兴与教育

  • 文化自觉视域下乡村教师地方融入的困境与突破

    刘小兰;

    地方融入是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化自觉是推动乡村教师地方融入的现实诉求和核心动力源泉,二者之间存在深度的逻辑契合。城镇化快速推进,使乡村教师文化自觉陷入危机,“离农离土”现象严重,地方融入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文化认知不足,地方融入缺乏“自知之明”;文化适应力薄弱,地方融入“他构”现象显著;文化认同迷茫,地方融入的“归属感”渐行渐远;文化主体性弱化,地方融入的“创新力”枯竭。要促使乡土文化自觉回归,实现乡村教师地方融入,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深化文化价值认同,增强乡村教师地方融入的心理归属感;遵循文化自觉的生成逻辑,分阶段推动乡村教师地方融入的文化适应;唤醒文化主体意识,激发乡村教师地方融入的能动性;优化支持与评估机制,保障文化融入的实践成效。

    2025年04期 v.38;No.28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循证理念赋能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魏婧;朱颜;

    聚焦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以循证理念为导向,系统整合理论依据、科学证据与实证数据,深入探究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课程设置的优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课程设置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结构失衡及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难以满足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明确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乡村教育情怀、跨学科教学知识和在地化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性课程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丰富课程内容,增加“乡村属性”的课程设置。循证理念有助于提升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为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应建立职前培养证据资源库,逐步形成职前循证培养实践共同体。

    2025年04期 v.38;No.285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逆境中的坚守:乡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情感困境的叙事研究

    张海燕;谭霞;于春欢;

    培育教师情感是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采取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探讨乡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的情感困境,发现其主要面临师生互动的情感无力、家校沟通的情感压抑、学校管理的情感遏制、教师自身的情感失衡等四重情感困境。基于此,应通过弘扬教育家精神、催发教师情感的内生力,关注家校沟通、筑牢教师情感的抗逆力,重塑学校生态、增强教师情感的外部支持,厚植乡土情怀、促进教师情感觉醒与升华等措施,使教师情感成为流动性存在,滋养教育互动实践中的每一个主体。

    2025年04期 v.38;No.285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乡村学校提质增效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基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

    任凌云;李瑛;

    乡村学校提质增效是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梳理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结合当代乡村教育现状,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乡村教育主体功能定位、乡土文化传承创新、乡土资源整合利用,构建乡村学校提质增效的逻辑框架。乡村学校提质增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借鉴吸收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从社校共荣、乡土文化育人资源等方面构建乡村与社会协同共进之路,形成优秀乡土文化新样态。

    2025年04期 v.38;No.285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教育改革与发展

  • 2012—2023年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吕世虎;王洁;

    在分析2002—2011年公开发表的92篇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12—2023年的318篇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数学教育博士培养单位明显扩容,学位论文产出持续增长;学科领域在侧重基础教育的同时,二级学科设置更加合理化;选题范围广且研究方向较集中,热点研究递增,各院校研究侧重点不同,但存在共性;传统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方法逐渐崭露头角,但创新性略显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数学教育研究的方向:选题须紧扣时代脉搏,构建学理探讨与实践转型的双重逻辑;深入融合多学科领域,建立全学段衔接机制;注重跨学科方法论的迁移,推动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创新。

    2025年04期 v.38;No.285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成就审视、短板剖析及补强策略

    罗妍;陈光;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是高等教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价值鲜明,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门类齐全,形成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门类的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优化,形成以“马工程”重点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为主干,以高校自编教材为补充的体系。但是,其短板亦不容忽视:一是在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入有待加强;二是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原创性不强;三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教材建设相对薄弱;四是教材编写、审查、管理、选用全环节意识形态把关有待加强。为补强短板,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方向引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二是创新驱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原创教材体系;三是系统集成,推动教材体系建设一体化协同发展;四是凝心聚力,打造教材编研建设共同体。

    2025年04期 v.38;No.285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主体行为偏差及其调适

    咸富莲;刘慧娟;

    “县管校聘”政策作为一项综合性人事制度改革,旨在优化教师管理体制,实现县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聚焦政策执行主体行为偏差,结合我国政策执行主体层级化特征分析可知:因部门协调机制缺失、学校监督机制缺位、教师权益保障虚化等,导致利益驱动下相关部门的选择性执行、利益冲突下学校管理者的变通性执行、利益诉求下校政双方的象征性执行。鉴于此,亟须优化动态反馈,纠正执行主体行为偏差;政府引领部门联动,助推执行主体通力合作;强化问题导向监督,规范学校“校聘”执行行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增强教师群体政策认同,以期实现政策目标与执行效能的动态适配。

    2025年04期 v.38;No.285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儿童教育

  • 学前儿童游戏教材编写的现实样态、问题检视与纾解路径

    邹海瑞;彭海珍;黄诗欣;屠梦灿;

    学前儿童游戏教材既是传递幼儿园游戏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主要载体,又是幼儿教师组织与实施学前儿童游戏课程与教学的重要依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对6本学前儿童游戏教材的定位、内容与体例结构进行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发现我国学前儿童游戏教材编写面临三大现实困境,即教材定位不够鲜明、教材内容设置欠妥和教材体例结构相对固化。学前儿童游戏教材编写应明确游戏教材定位、合理设置游戏教材内容、灵活设计游戏教材体例结构,着力推动学前儿童游戏教材高质量发展,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4期 v.38;No.285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架方略

    陈珂妍;杨晓萍;

    深度学习是能够锻炼幼儿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当前机械的、无意义的、被动的浅层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身体参与,也与强调建构性、主动性的幼儿深度学习相悖离。从幼儿学习的“离身症结”出发,关注到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学习不仅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主性,而且帮助幼儿重新审视身体的作用,并且将学习置于真实的环境中,强调心智、身体、环境的互动,与深度学习的特征相契合。幼儿的深度学习是“身心一体”的学习,需要心理和身体共同参与。从具身认知角度出发,幼儿深度学习应当具备主体建构、开放学习及亲身体验的特征。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三个方面审视幼儿深度学习,发现在实践中存在因为机械式知识灌输导致身体实践不足、预成式教学方式导致学习环境受限等困境。由此,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以下深度学习优化路径:注重知识获取的“动态性”和“丰富性”,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注重学习参与的“综合性”和“涉身性”。

    2025年04期 v.38;No.285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流量儿童:一种成人设计的儿童形象

    秦婉莹;刘姗;石建伟;

    数字媒介以取悦大众的方式将儿童纳入新型控制关系之中,网络上充斥着的由成人刻意包装的流量儿童便是如此。这些儿童在媒介技术加持、成人情感需求、资本操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赚取点击量而卖力表演。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将儿童作为赚钱的流量密码,而这些获得流量的儿童不仅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还被大众娱乐化地消费。这种价值取向反映出儿童形象构建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镜头下的儿童成为缺失主体性的工具人,儿童形象被不断异化。在数字媒介时代,应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原则、以儿童健康成长为取向、以社会责任为引导,构建健康的儿童媒介形象。

    2025年04期 v.38;No.28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课程与教学论

  • 数学深度学习:理论之维与实践之径

    刘成龙;张定强;

    数学深度学习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深度学习具有动机、体验、思维、理解、迁移五种要素,从中透视出数学深度学习的“五深”内涵和“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数学深度学习的双链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将数学深度学习解构为逐级进阶的“五深”路径:从问题到动机的深层动机之路径,从探究到体验的深切体验之路径,从反思到思维的深活思维之路径,从感悟到理解的深透理解之路径,从实践到迁移的深度迁移之路径。立足数学深度学习理论,以二元数学最值问题为例,阐述数学深度学习的“五深”路径。

    2025年04期 v.38;No.285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人工智能赋能数学个性化学习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

    姬梁飞;

    利用人工智能支持数学个性化学习是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趋向与诉求。新课程改革的育人导向、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教育政策的扶持保障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赋能数学个性化学习的现实基础。人工智能赋能数学个性化学习的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发掘学生个性潜能和构建动态脚手架两个基本维度。在数学个性化学习中,人工智能通过诊断、设计、跟踪和反馈四个核心环节融入其运行系统,通过检测学生个性潜能、设计学习方案、组织数学活动、评估学习效果等方式有效实现数学个性化学习目标,并从实践层面助推数学教育从划一性向个性化的范型转变。

    2025年04期 v.38;No.285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领域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

    彭国庆;

    “数与代数”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程内容最多。对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中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整体编排情况、主题内容和情境系统进行分析。其编排特点为:整体上紧密编排数的认识和运算,突出数与运算的联系,依托情境图像,让学生在数的认识和运算中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抽象过程认识数,培养数感;以多种表征方式呈现数的运算,促使学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基于系统情境引发学生对数的认识与运算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由此提出教学建议:合理使用教材情境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多重认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感;结合数的意义讲解数的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还应进一步优化教科书情境系统,适当简化数学内容的表征方式。

    2025年04期 v.38;No.285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中世界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大航海时代:全球化的开端与世界的重塑”主题为例

    袁滢滢;孔明;

    在高中世界史教学改革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有重要意义,对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等问题,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任务设定环节需遵循趣味性、迁移性、开放性和层次性原则。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应精准把握核心概念与子概念的关系,广泛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积极创设多元教学情境,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有序衔接,借助课上课下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外,任务评价内容应全面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参与,评价方式宜采用形成性评价,以此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助力达成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大航海时代:全球化的开端与世界的重塑”主题为例,探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中世界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5年04期 v.38;No.285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教育史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地理课标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特征

    黄倩;户清丽;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进行再阐释,得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六个构成维度,这六个维度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可分为初始条件、基本保障和价值引领三个层面。运用横向分类研究和纵向过程研究的方式,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地理课标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六个维度内容出现的频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地理课标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的发展演进特征。基于此,提出如下教学启示:立足课标,挖掘教材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并建立资源库;搜集案例,结合历史事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理教学;创新思维,采用适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叙述的教学设计;借力科技,运用科技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呈现。

    2025年04期 v.38;No.285 13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演变研究——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

    刘苗;吉广瑞;爱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编写思想随之变化。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教版15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铁及其化合物”内容展开分析。梳理不同阶段教学大纲或课标的要求,剖析“铁及其化合物”在理论知识、实验、栏目及习题方面的编排内容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编排内容与结构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编写重点不断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应研读课标、融合教材元素、重视实验教学,以积极应对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

    2025年04期 v.38;No.285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下载本期数据